> 资讯    /    正文

两会报道中医篇| 论”防范胜于未然,隐患险于表象”

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内容是“治未病”,标题为“防范胜于未然,隐患险于表象”。从我的临床体验出发疫情之后,中国人的免疫力,的确是普遍下降了。现在孩子和青少年体质都不算好,连心梗、脑梗等病都年轻化了。传统的以大中型医院及专科医院为核心的医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这么严峻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当前我国粮食果蔬的农残污染情况,也很让人担心,抗药性剧增、日益严重的病虫害,没有更好的办法,只是打更多的药。城市里的消费者,吃着农药残留大量超标的粮食蔬菜水果,给人造成很大伤害。这些现在没有真正的重视,中国癌症发病率增幅已经是全球最多和最快的。

在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已如影随形,从婴幼儿奶粉、各类零食、各种食材到各类食物,涉及食品方方面面均有问题爆出,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还有装修污染,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得多。甲醛本身无色无味,它的挥发时间可以长达十几年。早在2012年,甲醛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1类致癌物。根据数据调查,我们每年室内的污染导致死亡人数在11万人左右。与此同时,不少疾病遍试现有的高级、精密仪器,然而其检测结果,往往仍令人一头雾水,或虽能诊断而不能治疗。昂贵的检查费和药费,令患者越来越有“生不起病”甚至“死不起”之叹。这也给我们反复提醒,我多年来也都呼吁人们冲破以往治大病的观念,不要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想起中医中药,而是要在治疗早期,选择最合适的时机介入。在严峻的公共卫生形势下,我们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中医理念,对患者身体微小病变敏感察知,辨别病情轻重,并掌握疾病以后整体的发展趋势,以便对疾病从源头截流,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观念。

临床中,很多未病状态,都以症状直接命名,如疲乏、偏胖、畏寒等。中医治未病,是指以法自然、和阴阳、扶正祛邪、早期诊治、以防疾病传变为基本原则,采取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意指萌芽状态)、既病后防变、病愈后防复的理论、思路和具体措施,治疗上则可用“辨症论治”之法,在早期、在源头防止疾病发生与发展,使未病人群不致发病。如果我们将这样的观念,针对性地用于未病人群进行体质、证候及经络等健康状态辨识,可以纠正不良生活方式,调理正气,修正自身调节机制,恢复阴阳平衡,将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中国古人说:“履霜坚冰至,恒示戒于早,必谨于微。”这就要求医生能够深入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其与人体整体状态之间的关系。“治未病”理念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与研究,并且不断地加以拓展与提高,形成了中医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预判思想。                 (

在中医的观念里,一些不太起眼的“微病”,发病于毫毛、皮肤腠理、络脉、肌肉、骨节等部位,其表现为体表略感异常、皮腠不适微汗、瘀血、肌肉骨节异动等,位浅且病势轻,或症状根本就不显现,容易被忽略,但可转为重病。要敏锐察觉,这就需要长期的临床经验。而通过审查人的神、色、态、脉、舌等体征和性格、饮食、二便等,结合中医临床辨证,参考五行生克规律、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传变规律等理论,方能把握疾病先机,以实现未病先防。再以几年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例,患者在早期以身热不扬,干咳痰少,咽喉不利,腰痛倦怠为主要症状。这些初期症状都是湿毒郁肺的临床表现。中医据此即可研判核心病机,接下来如有极度乏力、喘憋等症状,提示病情将逆传加重,肺之化源绝而喘脱,为本病的逆传和变局,抓住了早期、进展期的核心问题,接下来治疗就可以大幅减少危重症、降低病死率。甚至中医的感知应当更早。时值冬至、三九,寒令当至而未至,应寒而未寒,反为热,同时阴霾冷雨,缠绵近旬,不时之气留连持续(如疫情初起那年的江城武汉),节气物候上的异常,医者就应先警觉,发出预警,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一部分。

                 二)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只有西医先进的检测手段才能发现肿瘤。其实,以恶性肿瘤为例,从癌细胞扩增形成瘤灶、局部浸润,一直到转移扩散、直至五脏衰败,有的发病过程需要几年、十几年,且大多患者的瘤灶不会引起明显症状。目前影像学至多只能发现很微小的肿瘤粒,但这时癌细胞已达到几百万个。大多数人在体检时或有症状时查出肿瘤,才给予重视和干预,此时疾病已到中晚期,回天乏力了。所以,西方医学体检所发现的所谓“早期肿瘤”,在中医看来,其实已是疾病的中晚期了。但如果早期接受中医体检及养生防病理念,却有可能让人们从开始不生肿瘤。中医的优势,不是发现肿瘤,而是发现淤滞。这个有经验的中医都会有明显的医感。肝囊肿、肺结节,肾囊肿,胃肠息肉、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等,都源自非常容易癌变的早期淤滞,中医能够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彻底从脏腑器官中将其清除。通过发现体质、经络及证候异常情况,进行早期干预调理,疏通淤滞,扶正(提高免疫力)驱邪(排出致癌毒素),能有效预防癌细胞的形成及进展。以胃癌为例,胃癌癌前病变主要包括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如果在早期就不断动态的调整患者体质,使得气血生而有源、运而有道,人体正气充沛,使癌无所生、瘤无所居。这比任何花费精力、财力、忍受痛苦排查、治疗癌症的西医方法都更有意义,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未病”,是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管理之最高境界,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来指导体检和治病。更不用说,现代药理研究中有上千味中药,有强烈的抑制和对抗肿瘤的作用,试想这些中药的服用,是不是能够扼杀早期的癌细胞形成?除癌症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病等众多慢性病的发病,也是一个漫长过程,中医的前期预知和早期干预同样有效。治未病理论在高血压病干预中具有广泛优势。包括针刺治疗,也是中医在早期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途径。

         (三)

很多患者去医院体检,一张张化验单、检查报告、密密麻麻的数据,如雾里看花,医师仅有几行含义不明的文字说明和建议,到最后,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还有抽血化验这个大问题。这些年在坐诊时,经常能遇到大批由于过量抽取病人血液而导致出现各种健康问题的医案。有抽血过多的患者来找我求诊,竟然虚弱得下不了车,我只好到车上为她把脉。还有一位做白内障手术和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今年住院五次,检测时一次最少七管血,抽了40多管,到我这里问诊时胸闷气短,已极度虚弱了。抽血让患者病情加重,血不养心,后果严重。可医院仍年复一年对危重病人,对老年人和年轻人“一视同仁”地抽血,包括已经住院的病人,也不例外,不停地抽血,实在匪夷所思。按照中医的观点来看,外在的医疗干预,不应随意处置患者血液。如果不得不抽血,必须制定细则,大力控制抽血量。老人和孕妇要用中药养血,不该抽的血不抽,可以少抽的血少抽或者不抽,肆意抽血化验,会产生贻害深远的后果。相关的还有要求孕妇过度抽血检验、诱导产妇抛弃自然分娩,而随意选择剖宫产等弊端,对孩子也产生损伤,我们将在下一次课中详细说明。这二十年来,正值化疗药物的兴盛时期,这些东西大行其道,被广泛使用。我对西医放、化疗毒副反应有着一手的临床观察和认知。来找我的患者一般患有慢性病或者久治不愈的疾病,有的因手术、放化疗损伤遗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有的因长期服用西药损伤了脾胃和肾藏;有的因多次抽血、放射性的检查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其实中医以其特有的辨证方法,用不着伤人体质,却已将人体状态清晰昭示,例如西医体检结果提示有脂肪肝、高胆固醇血症,中医则往往得出“痰湿内盛”“气血淤滞”等更直观的结论。尽管中医对状态的描述与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这些数值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但对病情的把握,都全然散见于内科杂病的诸多证候中。中医是在不需要仪器设备和实验室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诊疗模式,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对客观条件依赖较少,十分便捷,也具有很强的经济性。(四)

中医的时间性也有助于医生预知病情的发展方向。中医是最纯正的“时间医学”。《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各以其时受病;古代医家发现诸多疾病与症状,如发热、五更泻、夜尿、夜啼、小儿夏季热、心下痞、呕血、癫狂、疟证等,都有其明显的时间规律;《黄帝内经》对疾病“旦慧、昼安、夕重、夜甚”昼夜节律的认识,为大量的临床研究所证实;这些无不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起源、走向并辩证施治。人在未病之时,中医就此提出调和人体的建议,让人保持健康状态,截断比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越来越大的发展方向,至少也能让人不致于越治越重,这才是中医从理论到技术,再到实践的高明之处。

             (五)

很多病人找到我,明显情绪紧张、心烦意乱,有食欲不佳、面色无华等问题,躯体出现头晕头痛、两眼干涩、胸闷憋气、疲倦乏力等状态,然后给我看他们在医院里的诊断报告,没有发现任何的异常。医生也说不出需要怎样治疗,用什么药物治疗。但这种状态又难以忍受,怎么办?临床无器质性病变,理化检查又没有达到疾病诊断的标准,这样的病患人群极为庞大,是现今西医面临的一大尴尬。而此时,从中医病机角度分析,阴阳的偏盛偏衰或气血失调等,已清晰可辨。中医认为疾病的4个层面是:肌肤(腠理)、经络、脏腑和骨髓,病理机制更是内容丰富,如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脾失健运、痰湿内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肝肾阴虚、阴虚火旺、下焦虚寒等等。中医对于此类状态疾病的辨别和传变趋势的把握,都已是驾轻就熟,完全能够及时识别,并消灭疾病于萌芽状态,相比西医,其优势已是不言自明。

                                                      (六)

前几年据《深圳日报》报道,美国生物学家发现,一次全身CT扫描时所发射的放射线相当于100次X光胸部检查,这个辐射程度跟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幸存者所受到的放射性照射差不多,每1200个接受全身CT扫描的人中,可能就有人会因检查长出肿瘤,而那些每年都要例行CT扫描的人,患肿瘤的比例更是高达1/50。很显然,中医就安全得多。体检不是西医的专利。人们一说体检就是医院的设备,殊不知这些设备能发现的都是脏腑器质功能损伤日久的病,甚至造出原本没有的病。而中医治未病则不一样,不仅能做到西医体检的疾病告知,还能做到远比现代医疗设备更先进的“未病发现”,会给出有价值的健康提示,我们不能觉得多花钱就更有价值,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错觉。中医四诊合参的理念与方法,沿用至今,仍然存在,就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中医的目的,是防治疾病、救死扶伤、延年益寿,而不是追求一堆可能实际意义不大却自以为精准的指标和数值。我们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们追求的目标与结果,应当是:辩证准确,疗效确切,患者认同。疾病是否治愈,患者本人有一定的关键因素(习性、意志、体质等)。有很多患者长期服用西药。在中医治疗过程中,过去的西医药副作用积重难返、最终爆发,因此发生无法预料的不良后果,再如因西药、手术、放化疗导致肠胃功能严重受损,不能吸收中药有效成分。我很早就发现,在中药里掺入西药成分,会影响中药的疗效,比如一些中成药加入维生素类和感冒药成分,初服似乎很有效,但再服则效力越来越弱,中药功效也受牵连,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负面反应。所以我一再敬告患者:中西医(药)结合贻害无穷。患者不可骑墙,抱两头下注之心理。这种求医心理,在我这里也绝不受欢迎,更不要预期有好的疗效。

                (                                             七)

百病之始,皆生于风雨寒暑。“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初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古人简单的28个字,将一年的气候变化进行了总结,具有宝贵的防病治病和健身养生的价值。西医在客观、科学的旗帜下,却漫不经心地忽视了很多更重要的东西,忽视了真正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的东西,比如对于人至关重要的时辰、年岁、农耕等环境、各类生产经验等。这些对人身体健康才是更本质的。二十四节气指导了中药的取收、方药的选用。药王孙思邈说:“采药取药不知时节,虽有药名,终无药实,如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徒废人力,全无裨益”。就是说要遵从“依节气取收”原则采药。植物、药材生长发育的时期不同,桑叶在霜降后采,叶肥、味甘、气寒,古人早就知道“桑叶经霜为上,气质尤纯”,与其他季节采的药性完全不一样。夏枯草在夏至枯萎时采摘,半夏在夏至采收等,不仅医生,这都被中国大众所熟知了。由于节气的不同,就会有温度、光照、水分条件的差异,加上采收时间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功用。什么时候气味、色泽、质地最佳,什么时候就是适宜采收的最佳时节,再如河南的怀地黄,怀山药,于寒露至霜降时采收,其质最好。名医华佗曾经治过一位胆气郁而不畅的患者,以青蒿为主却无效,但于开春之时,正值自然界春阳之气升发之际,用幼嫩新鲜的青蒿(茵陈)入药则有效,为此华佗还很有感悟:“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茵陈当柴烧。”所以,用药一定要考虑人体的时间节律,选择投药的最佳时辰,这样可提高疗效,而且还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作用。

                    (八)

随着一年十二个月的气候变化,人体各部的经气运行也随四季的交替而呈现周期性盛衰。节气日常是四季中自然变化明显的时间,对人体影响也大。大家想想这个“节”字,“节”者,“结”也。节与节之间,是顺畅滑溜的。但一到节上,就很难过去。大家再想想看,中国人为什么看重“过节”,要打起精神、提起勇气、敲锣打鼓,在中医来说,其实不是欢天喜地的意思,而是要打起精神,郑重面对,小心谨慎,才能过关(节)。几十年的临床经历中,我亲见老年人或者体衰、久病之人,非常容易在节气交替时发病;心肺衰竭、脑栓塞、哮喘等都常见于夜晚发作,甚而死亡。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不仅生活在一定的空间地理环境中, 还生活在时间变化中。所以我在诊断病情的时候,总会特别考虑一下,眼前这位患者,他的疾病与时间有什么关联。以节气而论,立春到谷雨间,急性脑梗就多发。“风为百病之首”,主要以外风引动内风,风阳亢动,上扰于脑,或夹痰、夹瘀上壅于头,闭塞清窍,而见中风等急重病症。而到大寒这个节气,脑梗引发的死亡则最多。因为这个时候寒邪入侵,寒性容易导致血液凝滞,循环受阻,故致瘀血滞窍,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供血不足,终使病情恶化。按照现代医学的认识来说,就是天寒地冻产生生理应激,包括交感兴奋、过度凝血和感染,而引发中老年人中风的风险。再如,肺癌患者秋季死亡率高峰为立秋。立秋是秋天之始,燥气直通于肺,肺癌患者肺气本就脆弱,本就以气阴两虚证为多,就在此时,秋的肃杀之气直扑机体脏腑气机而来,进一步伤阴耗气,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传染性疾病高发的节气,则为小暑和大暑,南方地区在有些年头会提前至芒种。呼吸疾病高发季节以冬春季节为主,对应的节气常见小雪、大雪和立春。从清代发展起来的温病学说,就是按春温、暑温、湿温、秋燥、冬寒……这样因时辨证论治的方法取得疗效的。温病在很多文献里,有时干脆就称为“时病”,运用中医时间医学,对预防非典、新冠等,甚至预测将来可能发生的传染病流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九)

中医对时间的认识,不仅指导中药取收、方药选用,因时制宜的治则和经验,也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中医学不仅对昼夜节律、节气节律有描述,还有四时(年)节律、超年节律、特殊节律用药经验。有人说这都是古代经验,不是科学,殊不知经验才是最可贵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不必也进不了实验室的。只要它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就永远不会失去它特有的价值。举例而言,“冬病夏治”就是中医治病的特色方法,“冬病”,一般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对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等属虚寒证之患者,效果尤其显著。三伏天人体腠理开泄,肺的经络运行畅通,有利于药物的运行。“夏治”,指的是在夏季某些病情有所缓解的时候,进行辩证施治,以期降低和预防冬病的发病率。从我的临床经验来讲,除开“冬病”,对于肺癌、胃癌等各种肿瘤表现为虚寒症的患者,夏天也是一个应该好好利用的治疗时机。

             (十)

中医的节气观念,对西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护理是病人痊愈的关键,把节气观念融入精心的护理中,能及时对病者的突发情况进行处理,减少病人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当然有利于病人康复。所以我长期呼吁医学院的学生们,多学习一些中医知识,这在他们日后抢救病人、观察病情、精神护理、病房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中,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西医的认识里,任何人任何时间用药,只要剂量相同,其疗效也就大体相同,顶多有个成年人与儿童的区别,这显然不够成熟也不够细致。多一点对患者时间节律和病理节律上的思考,有时一个闪念,甚至能起到急救的作用。当我遇到有心肌梗塞病史、也未痊愈的患者,就会嘱咐家属强化“深夜一时”这个危险时刻的观察和护理。肺应秋,肾应冬,脾应长夏,肝应春,人与天时相同相应,生长收藏,各应四时变化,天地气交,人居其中,秉天地之气而生,所以人身上体现着天气之化。医生要因时审势,根据时间的变化,来辅助推断患者病证的变动规律。而对于我们每个患者包括健康人来说,都应汲取先辈的智慧“古为今用”,运用中医的时间理论,根据不同节气的特点,合理运用中药及调整生活作息,顺势调理脏腑功能,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为应天地之运、顺四时之气的智者。

 总体而言,“治未病”的确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医学模式,正由疾病医学转向健康医学,具有广泛的临床推广价值,也会越来越受患者欢迎。疾病的发生与人的体质有关,更与人的健康理念息息相关,我们要用更顺应自然的方式,预防大病发生,也就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假以时日,如果中医“治未病”能够成为国家健康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会为人类健康、为减少国家庞大的医疗负担作出突出的贡献。

最新文章

两会报道中医篇| 论”防范胜于未然,隐患险于表象” 【重磅官宣】神奇制药与药融圈启动战略增长全案!开启医药产业秩序重构新时代 中创新航发布盈喜 预期2024全年获净利润同比上升约80%至100% Taku联合TopOn发布《2024全球手游广告变现报告》,看看手游eCPM如何变化 都市甜愈剧《轧戏》今日开机 陈星旭卢昱晓演绎跨次元浪漫 DeepSeek大模型引领AI新纪元,AlphaGPT率先实现法律领域深度融合

Copyright © 2024 商圈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投稿,内容相关Q:230098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