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2024年12月30日,景德镇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由市委常委会主持,市委委员、市委候补委员出席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体会议精神,审议了《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通过了《中共景德镇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的决定》《中共景德镇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决议》。
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市委书记胡雪梅受市委常委会委托作工作报告并讲话。她指出,2024年是拼搏奋进、收获满满的一年,申遗攻坚同心同向、产业发展向新发力、瓷博盛会出新出彩、文化魅力绽放国际、干字当头奋勇争先。成绩来之不易,历程值得铭记。取得这些成效,关键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关键在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关键在于全市上下一心、共同奋斗。
胡雪梅强调,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谋划之年,也是国家试验区建设的进阶之年。明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景德镇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部署,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为统领,围绕“两地一中心”战略定位,牢记嘱托再出发,内外兼修强实力,解放思想开新局,开拓进取重实干,坚持文化立市、工业强市、贸易兴市,高水平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高地,奋力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胡雪梅强调,要牢记嘱托再出发,进一步把握千年瓷都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景德镇是一座满载光荣与梦想的城市。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是景德镇的政治担当、文化使命、城市愿景。
胡雪梅指出,曾经的景德镇,承载了传播中华文明的责任与荣光;今天的景德镇,如何以器载道,用小写的china瓷器讲述好大写的China中国文化自信的故事?基于对形势的分析和市情的把握,市委提出,要高水平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高地。这既是景德镇作为文化类国家试验区必须担负起的历史责任,也是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的时代使命。
胡雪梅强调,要内外兼修强实力,进一步明确千年瓷都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实现景德镇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到内外兼修。既要练好内功,做好自己的工作,推进内涵式发展;又要借助外力,争取更多的资源,推进开放式发展。要强化传承创新,让陶瓷文化更加热起来。要强化科技创新,让特色产业更加强起来。要强化开放引领,让内外需求更加旺起来。要强化全域融合,让城乡面貌更加靓起来。要强化民生保障,让百姓福祉更加实起来。要解放思想开新局,进一步完善千年瓷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思想解放天地宽。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改革创新、开放合作、广聚人才,让景德镇的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开拓进取重实干,进一步凝聚千年瓷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项建设,提振精气神、树立好导向、汇聚大合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要旗帜鲜明讲政治,锻造忠诚品格。公道正派用干部,营造干事氛围。抓实基层固根本,打造坚强堡垒。正风肃纪强监督,净化政治生态。
胡雪梅在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就贯彻落实好这次全会精神,强调了四点意见:统一思想抓落实,上下同欲者胜;纲举目张抓落实,锲而不舍者成;迎难而上抓落实,事不避难者进;改进作风抓落实,勤廉奉公者强。
景德镇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克龙就坚定不移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出要求。他指出,要坚持消费引领、项目带动,着力激发有效需求。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大力提振消费、繁荣文旅市场,推动扩投资与促消费协同发力,促进经济实现良性循环。要坚持科技赋能、集群发展,着力打造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壮大主导产业、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主攻“1+2+N”特色产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用好“关键一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破除阻碍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推动经济发展动力释放、活力提升。要坚持区域协调联动,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推动城乡要素互补、发展互融,加快构建具有景德镇特色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系。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全域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进一步促进就业创业、发展民生事业、防范化解风险、维护社会安全稳定,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暖心实事,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 蒋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