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中国药企出海的“PlanB”

  通过国际化,让产品走向世界是每个药企的梦想。

  但对于中国药企来说,要面对的不只是理想,还有比“九死一生”还要残酷的现实,因为出海要经历重重考验和层出不穷的变化。

  出海应该怎么做?时下并没有一条确定的路径,真正的成功者也屈指可数。不过我们能看到国内药企正在积极探索。

  10月25日,信达生物发布公告称,创始人俞德超作为主要出资人,参与了Fortvita的定向增资。这意味着Fortvita将作为信达生物的子公司,帮助公司拓展海外业务。

  出海能取得怎样的成绩还不得而知,不过看到信达生物正在探索加速出海的新路径,也看到了管理层出海决心。

  信达生物的策略如何解读,值得市场关注。

困顿

  权衡风险是所有药企出海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出海的成本不菲。且不说构建海外临床、推广、注册经验所需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更是重中之重。

  百济神州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虽然目前已经看到盈利的曙光,但这是建立在过去5年亏损总额接近500亿人民币的基础上换来的成果;传奇生物的出海成本也不低,据估算,从西达基奥仑赛项目立项至今,已经花费至少10亿美元。业内人士对此的评价是,这远比想象中烧钱。

  仅从资金投入层面来说,可以断言能够同时打好“本土+出海”两张牌的药企并不多。在某种程度上,信达生物代表了国内头部药企的困境:

  的确,公司有“不菲”的现金储备,截至6月末信达生物账上留有约101亿人民币的现金储备。

  但是,参考百济神州、传奇生物的烧钱力度,这一储备看起来并不能完全支撑国内、海外双线作战。如果一味追求海外布局,反而可能会让国内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优势毁于一旦。

  在这一逻辑下,国内头部药企要想全力出海,可能需要持续融资。日前,手握超过200亿人民币现金的恒瑞医药,便传出计划赴港上市融资20亿美元的传闻。

  不过,谁也不知道资本市场能给予多大的支持。一方面,资本市场环境并不乐观;另一方面,出海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风险。

  复旦大学药学院与美国Tufts药物研发中心的联合研究揭示,2007至2023年间,中国177家药企在美国从Ⅰ期临床到FDA批准的转化率仅为1.7%,足以看出成功之路的艰难险阻。

  九死一生的特点,注定了创新药出海不属于“大力就能出奇迹”的行列,而是需要时间的沉淀。但资本市场的悖论在于,短期内看不到持续、有效的成果,资金就难以持续支持。

  对此,即便是现金储备超过200亿人民币的恒瑞医药也犯起了“嘀咕”。日前,在接受了《医药魔方》的采访时,恒瑞医药副总经理张连山表示,现在不会选择双艾组合那样的自主出海,而是每个产品都愿意寻求合作。简而言之,恒瑞医药选择了最稳妥的方式。当然,不仅是恒瑞医药,这也是包括君实生物等在内的药企的第一选择。

  对于那些寄希望于自主出海的药企而言,也必然需要寻找一个最优解。

破局

  信达生物的选择,或许能为市场提供另一种参考。

  目前,信达生物希望通过其子公司Fortvita来完成出海平台的构建。从逻辑上分析,这样做有两个潜在的好处:

  第一,减轻资金压力,最大程度地保障公司利益。在这种模式下,母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对Fortvita给予支持,同时还能通过Fortvita实现外部融资,不消耗国内业务资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出海风险的转移。

  第二,虽然风险降低,但母公司的收益并不一定减少。创新药唯快不破,如果信达生物在国内外都受到限制,出海战略行动受限,可能无法取得预期的成绩;而如果Fortvita能够更灵活地调动资源,使创新成果最大化,那么潜在的回报也可能显著增加。

  当然,上述情况只是理想状态。信达生物想要打好Fortvita这张牌,实际上并不容易。

  一方面,信达生物过去将资源集中在国内市场,尚未证明自己的出海能力,这个新的团队能否承接住信达的美好期待还有待验证;另一方面,Fortvita的项目应该还集中在早期,换句话说,评估师和市场似乎都未看到“硬通货”。同时创新药研发风险之高,也存在不确定性。

  刚刚孵化的Fortvita尚未有大资本的加持,但此时公司管理层在风险最高和不确定性最强的时候,个人出资投给Fortvita。让人看到了公司加速出海的信心和决心,也让市场增加了一些公司向好的期待。

  虽然最终结果尚不明确,但从战略选择到过程推进,信达生物仍能为行业提供出海的一种启示。

期待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今年以来,出海成为大多数中国企业热议的话题之一,其中也包括寻找更有效的方式。信达生物强烈的出海意愿,以及其出海策略的选择,放在大环境里看,可能都不算新鲜事。

  10月22日,国产运动品牌李宁也宣布了出海计划,模式与信达生物如出一辙:与Founder Co(李宁全资拥有的公司)、红杉中国管理的Hongshan Venture和HongShan Motivation订立了认购及股东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推进李宁品牌在中国内地以外地区的独家开发及经营。

  不难理解,出海是试炼场,所有人都需要考虑风险与收益的比值。这一逻辑,在医药界同样适用。

  回顾日本医药产业的出海历程,大部分有梦想的公司早期也都是通过与第三方建立合资公司的模式,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和经验后,最终独自奔赴全球化。

  中国医药产业,只是在重复这样的故事。或许,这也是我们对中国医药产业保持信心的最大原因。

  在研发层面,中国药企的实力已然不弱。过去几年的国产ADC热潮,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上文提到的信达生物更是如此:从PD-1的领先,到肿瘤管线版图的不断扩充,再到心血管代谢领域和自免领域多个分子独占鳌头,信达生物让市场看到其前瞻性眼光、研发能力与执行力。

  综合实力保证了国内药企国际化的可行性,而出海的诸多尝试则体现了他们的进取心。正如信达生物一样,虽然在国内的地位已经相对稳固,但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全力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后续,我们或许还能看到信达生物对Fortvita的一系列支持,包括但不限于资金和资源。

  所有这些动作,最终都会回馈给市场。如果Fortvita的国际化布局能够收获成果,信达生物的国际化价值也必然会在市值中得到体现。而更多这样的企业出现,也必然会让我们看到中国创新药产业的进步。

最新文章

2025・首届曼谷国际青年影像节(中国展区)盛大启航,开启中泰电影文化交流新篇章 倍益康驰援西藏日喀则地震灾区,共筑生命健康防线 孩子因为流感进了抢救室太揪心了,家长怎么做才能避免? NEURA Robotics获得1.2亿欧元B轮融资以推动认知和类人机器人愿景 Sendai Isawa Family Katsuyama Sake Brewery: SAMURAI SAKE: Reviving a 300-Year-Old Recipe NTT DATA Celebrated as a Global Top Employer 2025 in 33 Countries/Regions

Copyright © 2024 商圈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投稿,内容相关Q:230098551